你知道吗?上周三我给企业做效率工具培训,从下午2点讲到4点,喉咙哑得快说不出话,晚上回到家还要整理录音—打开手机里的音频文件,耳朵贴着扬声器逐句听,手在键盘上敲得飞快,可才整理到30分钟就熬到了11点,眼睛酸得直流眼泪,更崩溃的是漏了好几个学生的关键提问—比如有个姑娘问“Mac端快捷键和Windows不一样怎么办?”,我明明记得当时回答了,但录音里杂音太大,再听一遍居然没听清自己说的啥。就在我揉着肩膀想“下次再也不接需要整理录音的课”时,朋友甩来个链接:“试试听脑AI,我上周用它整理部门会议,2小时录音5分钟搞定。”
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我下载了APP—没想到打开界面的瞬间就松了口气: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,底部就四个按钮:“实时录音”“历史记录”“AI助手”“我的”,连新手引导都不用看,直觉告诉我点“实时录音”准没错。
那天正好要给另一个班上课,我提前5分钟打开听脑AI,选了“普通话+英语”(因为有个留学生用英语提问),又开了“发言人区分”—界面弹出个小提示:“只需说话3秒,自动识别不同发言者”。上课铃响,我开始讲“效率工具的核心逻辑”,眼睛余光瞥见屏幕上的文字在实时跳动:“今天我们讲三个重点—第一,工具是辅助,不是目的;第二,...”. 才讲了10分钟,坐在第三排的留学生举手上来:“Excuse me, can this tool sync with my iPad?” 我刚想回答,突然发现屏幕上已经标了“发言人2(英语)”,后面跟着他的问题,而我的回答立刻被标为“发言人1”—就像有人在旁边实时做笔记,还贴心地给每个人的话贴了标签。
展开剩余79%最让我惊喜的是降噪功能。那天教室外面正好在修空调,电钻声“嗡嗡”的,我本来担心录音会糊,结果下课后看转写内容,留学生的问题、我用中文的解释,甚至最后排同学小声问“这个快捷键在哪找?”,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—后来才知道听脑AI用了双麦克风降噪,主麦收人声,副麦抓噪音,再用算法把杂音“抹掉”。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我讲到激动处声音会变大,讲到细节时会放轻,系统居然能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,不会因为我声音小就漏字,比如最后总结“工具的本质是节省注意力”,我声音轻得像说悄悄话,转写出来还是完整的。
下课铃一响,我点了下屏幕右下角的“生成纪要”—原本以为要等一会儿,结果“叮”的一声,1秒不到就出来了一份结构化的纪要:上面分了“课程要点”“学生疑问”“待办事项”三个板块。“课程要点”里把我讲的三个重点列得明明白白,每条后面还附了我举的例子;“学生疑问”里不仅有留学生的英语问题,还有后排同学的快捷键问题,连我当时的回答都一字不差;最绝的是“待办事项”,系统居然自动提取了我上课说的“明天发iPad同步教程”“把快捷键表发给大家”—我自己都差点忘了这两件事!
那天晚上我没加班。以前整理2小时录音要花2小时,那天我只用了5分钟:先看了眼纪要确认没错,然后直接转发给学生群。学生们炸了:“老师今天的笔记也太快了吧!”“我刚才问的问题居然在里面!”“待办事项里的教程什么时候发?”—要知道以前我得熬到半夜才能把笔记整理好,学生第二天才能拿到,现在下课后10分钟就能发,信息传递速度至少快了90%。
还有一次更绝的体验:上周有个日本客户来公司谈合作,会议室里只有我懂点简单的日语,其他人都一脸懵。我打开听脑AI的“多语言互译”,选了“日语→中文”“中文→日语”,客户用日语说“我们想了解贵公司的培训方案”,系统立刻把日语转成中文,还标了“发言人3(日语)”;我用中文回答“我们有定制化方案,针对企业需求设计”,系统又自动转成日语显示在屏幕上—客户盯着屏幕看了两秒,笑着说:“这个工具比翻译软件好用多了!”后来我才知道,听脑AI支持中英日韩多语言互译,还有19种地方方言识别,比如上次有个四川客户用方言问“这个工具要钱不?”,系统也准确转成了普通话“这个工具需要收费吗?”。
最让我离不开的是AI问答和二次创作功能。比如有次我看纪要,突然想不起“学生提到的‘iPad同步’是在哪部分”,直接点“AI助手”,输入问题,它立刻跳转到“学生疑问”的第二条,还补充了我当时的回答“支持iOS 13以上版本同步”;还有一次我要把课程笔记写成公众号文章,点“AI创作”,选了“培训课程总结”,系统自动把纪要改成了适合公众号的风格—加了开场的场景描写,把“工具的本质是节省注意力”换成了“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?明明花了2小时整理录音,结果还是漏了关键信息?其实不是你不用心,是工具没选对”,甚至还加了一个“小测试”:“你平时整理录音要多久?评论区告诉我”—我只用改了改开头的个人感受,半小时就发了公众号,阅读量比以前高了3倍,好多读者问“这个工具叫什么?”。
现在我几乎每天都用听脑AI:上课用它录,会议用它记,甚至有时候和朋友聊天,遇到重要的信息也会开着它—比如上周朋友跟我聊“自媒体变现的方法”,我开了录音转写,后来生成纪要,直接把“定位比内容更重要”“要做垂直领域”这些关键点提取出来,省得我自己记笔记。
用了一个月,我算过一笔账:以前整理录音和会议纪要,每周要花5小时,现在只用30分钟,效率提升了10倍?不对,等一下—2小时录音以前要2小时整理,现在只要2分钟,其实是60倍!而且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太多,以前整理录音总漏细节,现在连学生的小声提问都不会漏,给学生的反馈更及时,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更好。
最后想给新手几个小建议:
1. 第一次用一定要开“发言人区分”:不管是上课还是会议,只要有两个人以上说话,这个功能能帮你省超多时间,不用事后猜“这句话是谁说的”;
2. 多语言/方言提前选好:如果有外国朋友或说方言的人,提前在设置里选好语言,比如“普通话+日语”“普通话+四川话”,避免临时切换出错;
3. 生成纪要后一定要看“待办事项”:系统自动提取的待办真的很准,我好几次都是靠这个功能没忘事;
4. 试试AI问答:如果看纪要时想找某个内容,直接问AI助手,比自己翻快10倍;
5. 多平台同步:听脑AI有网页端和APP,我通常在电脑上录会议,手机上看纪要,同步特别方便。
其实一开始我对“AI工具”是有点抵触的,总觉得“会不会很复杂?会不会不好用?”,但用了听脑AI才发现,好的工具从来不是“增加负担”,而是“把你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”—以前我花2小时整理录音,现在用这2小时写公众号、备新课、陪家人,这才是效率工具的意义啊。
如果你也有整理录音、记会议纪要的麻烦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—不用学复杂的操作,三步就能上手,关键是它真的能帮你省出更多时间,去做更重要的事。
发布于:重庆市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